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栏目>课题研究
财政基层培训与乡村治理研究(2015年)

  财政部365bet官网的微博

  河北省财政厅会计人员服务中心

  1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层级,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这是基层在党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和位置。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治理能力中的资源汲取、公共产品提供、资源再分配以及调控能力等建设与财政密切相关。同样,基层财政工作也与乡村治理关系密切,提高相关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对乡村民生事业等公共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也出现了政策难落地、支出碎片化、资金效率低、公平难保障、财政资金“跑冒滴漏”、财经纪律难以严格执行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有效开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为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自2008年底开始,在财政部的组织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广泛开展了以行政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出纳等在岗人员、实行村级委托代理服务后的村报账员、代理会计、资金会计(出纳)以及行政村领导、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有关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乡镇财政干部培训(统称“财政基层培训”),以宣传、贯彻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解决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大规模培训农村财会人员,提高农村财会人员政策水平,对于加强财政“两基”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落实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规范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基层是大舞台,一线是大熔炉,实践是大考场。落实强农惠农富农财政政策,最关键的环节在乡镇;强化财政“三农”资金监管,最基础的工作在乡镇;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薄弱的部位也在乡镇。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财政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财政基层培训在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随之变化,以适应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

  本研究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利用部函校在安新县端村镇基层联系点调研成果,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财政基层培训和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内在联系,全面总结财政基层培训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财政基层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财政基层培训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以提高财政基层培训的效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2 乡村治理与财政基层培训概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标志着现实中国谋求治国之道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现代化,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能缺少乡村这一块,乡村治理能力的提高更不能离开财政基层培训。

  2.1国家治理与乡村治理

  2.1.1国家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与传统的国家治理相比较,现代国家治理具有一些突出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

  1)治理主体多元化,突出社会共治。除了传统的主体——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以外,公共事务管理还要由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与政府机构共同承担,通过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公民个人的合作实施有效治理。

  2)运行方式多向度,更加透明规范。与传统的单一向度的垂直沟通、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不一样,现代国家治理更加强调上下互动、横向交流、网络化沟通,是多向度的运行过程,各项公共事务管理更加透明、规范、高效。

  3)更加注重契约精神,强调协商合作。不同于主要通过政府权威、行政命令来管理公共事务的传统治理,现代国家治理更加注重契约精神,强调以公民的认同和共识为基础,主张通过多方合作、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和必要的行政协调等来管理公共事务。

  4)治理主体的作用边界清晰,责任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的作用边界划分较为清晰,对各参与主体的职责范围、权利、义务有明确规定,用制度约束政府权力运行,规范市场主体、公民个人的行为。

  5)强调依法治国理政,制度环境稳定可预期。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管理公共事务、化解社会矛盾,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有一整套较为完备、成熟、定型的国家制度体系,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完善、实现动态适应,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围绕上述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推进从理念、制度、体制机制到能力建设的全方位变革,才能切实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而且,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国家治理内容和实践不同,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要求更高,内容更为丰富。

  2.1.2乡村治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不只是生活在农村的几亿人管理和发展问题,更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2013-2016年发布的四个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强调创建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三个最重要次级分别是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纵向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治理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可概括为中央主导、地方推进、基层实施;横向治理体系包括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社会管理,其中依法治国是基础,以德治国是保障,社会管理是核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执行和实施环节,也是社会治理发挥功效或造成恶果的场域,基层的稳定与否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在乡村,关键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乡村社会这一环节在维护大局稳定的总体中是基础性存在。社会治理要达到的效果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良性运行,而有效国家治理的基础和目的正是社会稳定。打牢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基础,需要协调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关系,建设多元化的乡村社会治理主体。既要依靠强大政府的指导力,也要增强社会的治理力量;充分挖掘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个人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治理潜能,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真正打牢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

  从历史发展看,民国时期,政府不下县,乡村治理以乡绅治理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后,乡村治理是人民公社体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以行政手段指挥生产、以经济组织形式代替政权组织形式的模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不再沿用“人民公社”模式来管理,1983年在农村重新恢复乡政府,198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逐步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用“乡政村治”的模式代替了人民公社模式。所谓“乡政村治”,包含“乡政”和“村治”两个层面的内容,“乡政”即国家在乡镇设置最低一级政府,代表国家对乡村进行管理;“村治”即村民自治,在农村成立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乡政体现的是国家权力,而村治则是社会权力的化身,乡是政府,村是自治组织,以乡村治理、家庭经营为基础。从这个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治理体系还是治理结构来看,乡村治理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从目前乡村治理的现状来看却不容乐观,从事乡村治理的人员素质不高,基层干部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对财政支农政策不熟悉,对如何申请科学使用财政支农资金不了解,基层财政人员业务能力欠缺,政策水平低。这些不足的结果就是乡村治理能力薄弱,影响了乡村治理水平。村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是乡村治理得以规范有序进行的关键,担负着运用财政政策,引导、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担负着面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及各种财政补贴的具体落实和监管职能,担负着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的管理核算职能等。他们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执行者,是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的传播者,村干部和乡镇财政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提升是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虽然税费改革后,中国完全取消了农业四税(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支持,采取“一事一议”政策对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因财政支农惠农政策更新较快,且基层干部素质能力低,资金难以及时获得并有效利用。虽然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干群关系缓和了,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农村精英人才的流失,诸如农村老、弱、病、残、幼占较大部分,直接影响农村生产发展;农村环境急需整治,但村民积极性却不高;文化教育、医疗体系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需求等等。

  此外,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近年来媒体接连曝出“小官巨贪”――乡村干部贪污、侵吞财政支农资金的案件,也警示我们不要忽视“乡政村治”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好乡村治理中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2016年河北省纪委组织开展了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和“小官贪腐”专项整治活动,截至当年99日,全省共立案5603件,已处理基层干部4797人,其中农村(社区)干部3160人(占比高达近7成)、乡镇(街道)干部523人、县(市、区)直干部1114人,涉案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77件、1000万元以上的5件。基层腐败问题主要集中在骗取财政专项资金,贪污侵占、挪用公款,依仗权势索贿受贿等方面。“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现代乡村治理主体主要包括乡镇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自身和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其他主体。他们经过人员分工及职能分化,利用不同的权利和职责,合理协调村内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对乡村资源有效利用和配置,综合开发乡村人、财、物的作用,促进农村政治、经济、环境、人文等方面的协同发展。通过善治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是乡村治理的最终取向。而农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离不开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逐步改变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新常态下,促进乡村治理规范有序地进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当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财政理念全面提升,在政策结构上作着重大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同时,各级政府也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乡村治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想达到乡村治理的目标,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必须提高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促进乡村生产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乡村的经济基础,带动村民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而努力。

  2.2 乡村治理与财政基层培训

  提高治理能力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关键要提高乡村干部、村民个人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早在200810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贯彻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更是促进乡村治理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保障乡村治理规范有序地进行,达到乡村治理的目标需要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来完成,而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这一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离不开社会实践熔炉的锻炼,更离不开党对他们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培训。

  为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自2008年底开始,在财政部的组织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广泛开展了以行政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出纳等在岗人员、实行村级委托代理服务后的村报账员、代理会计、资金会计(出纳)以及行政村领导、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有关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乡镇财政干部培训。坚持德育为先,始终把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风廉政教育贯穿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始终,认真落实廉政教育课程必修制度,落实廉政宣讲进基层制度;针对基层财政资金监管、农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薄弱环节,侧重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全面提升基层财政财会干部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财政部下发工作通知、指导意见、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时间、职责分工、措施要求。财政部365bet官网的微博不断完善和创新财政基层培训模式,坚持以构建培训长效机制为核心,以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和财政“两基”建设为目标,对基层财政干部、村干部、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指导和示范培训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加强,扎实推进支农政策培训、基层财政干部培训,着力提高财政基层培训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财政基层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基层培训教材建设的意见》《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开展了“财政基层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项研究,组织了课件(教案、微课)征集评选活动。各省市县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培训对象的需求,按照财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财政支农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党的廉政建设、村集体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合理选取教材,安排课程,以财政业务培训、岗位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骨干人才培训为重点,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工作实际,科学划分培训对象的职位类别,充分研究每一类别的培训对象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并将能力需求转化为培训内容,开展分岗位、分层级、分专题的分类培训,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一些地区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创新,也收到了较好效果。比如:河北省泊头市创办“专家课堂”,聘请大中专学校专家教授,抓好集中培训;开办“农家课堂”,利用组织部门现有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和党员电化教育设备,开展网络培训;举办“流动课堂”,定期组织财政所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财政支农政策答疑活动,提高了培训对象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培训实效。

  在财政部365bet官网的微博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各级培训承办机构围绕“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加强培训研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培训示范引导和远程网络培训、深化课题研究和教材建设、强化培训基础工作,使培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逐年提高,培训的综合交流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培训保障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培训工作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7年培训规模保持总体稳定,2015年全国财政基层培训单位共培训农村财会人员、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82.7万余人,培训乡镇财政干部10万余人。广泛开展的财政基层培训,以宣传、贯彻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解决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大规模培训农村财会人员,提高农村财会人员政策水平,对于加强财政“两基”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能力、落实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规范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改善乡村治理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欢迎,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和好评。涞水县郭各庄村党支部书记郭志刚,从部队复员后有志为村民服务,但苦于对国家政策不熟悉,工作起来常感力不从心;在参加财政基层培训后,熟练掌握了农村财务管理知识和党的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心应手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获得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评价,时任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深入该村调研后,对财政基层培训大加赞赏。郭志刚后来通过考试成长为镇司法所长,最近又提拔为镇党委委员 副镇长。实践证明,组织开展财政基层培训是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更好落实财政支农政策,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随着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乡村治理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乡村治理的成效、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今年,距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不到3年时间。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素质能力仍然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3乡村治理需求下对基层干部能力的要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乡村治理具有重大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乡村干部、村民个人以及各类组织、各利益相关方都要面临转变观念、提升能力的考验和挑战。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干部处在社会治理最前沿,作为具体政策制度的宣传者、组织者、执行者,必须直面群众、直面实际,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因此,以下主要分析乡村基层干部承担乡村治理任务所需要的能力。

  中央确定: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基层干部把握新政策、学习新方法,真正具备引领发展的能力,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完善乡村治理作贡献。

  一要具备改革创新的能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发挥好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开展好农村改革试点,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要具备发展经济的能力。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当前“三农”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社会最关注、群众最期盼,也是实现乡村治理和谐稳定的目标。发展农村经济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此外,基层干部还应具备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经验。这不仅是推进村级各项工作的前提保障,也是增强基层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三要具备执行政策的能力。贯彻落实好党的强农惠民政策,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关键。国家在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的前提下,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大力清理、整合、规范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对“小、散、乱”及效果不明显的涉农专项资金要坚决整治,对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的涉农专项资金予以整合,对地方具有管理信息优势的涉农支出,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切块下达,由地方统筹支配,落实监管责任;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切实提高涉农资金投入绩效。只有用活、用足、用好了这些政策和措施,才能做到用政策凝聚人心、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真正把党的政策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动力和生产力。

  四要具备专业能力。基层财政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概括为财经政策理解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及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等。基层财政财务人员除必须准确处理会计事务,熟练掌握和开展本级预(决)算编制、税收收入监管、非税收收入征管、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等具体事务外,还应该能够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因此需要不断拓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从事工作或处理相关事务的要求。

  五要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围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农村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这既是当前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村干部能力的一大考验。所以,基层干部加强政策及法律法规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政策业务水平,提高法治思维,增强依法治村的能力,准确把握农村发展新变化,以满足当前乡村治理需求。

  此外,现代国家治理具有的治理主体多元、运行方式多向、作用边界清晰、注重契约精神特征和乡村治理具有的“乡政”“村治”特征,决定了乡村干部、村民个人以及各类组织、各利益相关方都是乡村治理的参与主体,其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各不相同。财政基层培训作为以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目的的免费培训,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现实情况和各参与主体职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促进国家治理意图、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地和乡村治理规范有序进行。

  4乡村治理需求下财政基层培训的需求分析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乡村治理需求下财政基层培训主体对培训的需求,在充分借鉴各省市财政基层培训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课题组以保定市财政基层培训为例展开调研、分析,深入县、乡、村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进而总结出财政基层培训主体的需求。

  保定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西倚太行山,东有华北明珠白洋淀,距北京140公里,距天津145公里,距石家庄125公里,是“首都南大门”,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尧帝的故乡。辖4个县级市、18个县、3个区和2个开发区,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55万(其中保定市区人口106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3%,是传统的农业大市、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阜平、涞水、涞源、易县、唐县、顺平、曲阳、望都、博野9个贫困县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之下,保定这座千年古城和“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正筹谋重新崛起,其乡村治理现状和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乡镇财政干部、村干部以及农村财务人员,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后的村报账员、代理会计、资金会计(出纳)等人员,行政村主要领导、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

  4.1培训组织要有针对性

  财政基层培训对象因各自文化水平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及所在地区不同等原因,尤其当前培训是在乡村治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培训对象也拓展到了农村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等人群,其培训需求也有所不同。若以同样的课程培训他们,虽然培训的人员数量多了,但是培训效果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出现相关人员消极对待培训工作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安排财政基层培训工作,根据培训对象的差异化,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制定不同培训课程,以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下表1和图2-6为保定市财政基层人员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比例结构:

  1 保定市财政基层干部性别比例

  

  干部类型

  性别

  乡镇财政干部

  村干部

  农村财务人员

  男(%

  59

  86

  74

  女(%

  41

  14

  26

  

  由表1可知,保定市乡镇财政干部性别相对来说比较平衡,但仍是男性人数较多,与之相对应的村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的男女比例则差距较大。

  1 乡镇财政干部年龄结构比例(%

  2 村干部年龄结构比例(%

  3 农村财务人员年龄结构比例(%

  由图1、图2和图3可知,与村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相比较,保定市乡镇财政干部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均衡,但是年龄阶段比较分散。村干部以31-50岁年龄阶段的人员占74%,农村财务人员以41-60岁年龄阶段的人员占69%,与乡镇财政干部的年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对针对不同主体以及相应不同年龄段的培训对象,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方面应该有所区别,而不应采取一套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仅考虑年龄因素的情况下,针对村干部和农村财务人员,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培训内容相对于乡镇财政干部可适当集中,缩小范围,这样既节约了培训成本,也可提高培训效果。

  4 乡镇财政干部文化程度比例(%

  5 村干部及农村财务人员文化程度比例(%

  由图4、图5可知,整体上乡镇财政干部文化程度较村干部、农村财务人员文化程度较高。按学历划分,农村财会人员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9%,拥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有35%,初中文化的有43%,小学及以下的村干部及农村财会人员比例达3%,这说明农村财会人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不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亟需提高文化水平。

  文化程度的不同,可以表现在对财务工作内容熟练程度不同、对乡村治理有关政策理解程度不同等方面,培训同样的内容可能会造成文化程度高的人员产生懈怠现象,文化程度低的人员难以跟进课程等问题,不仅降低了培训工作的有效性,而且也影响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积极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保定市财政基层培训对象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岗位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不同,单一的“灌输式”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在财政基层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差异化,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创新性、多样化亟需完善。

  4.2培训内容要多元化

  在了解各省市财政基层培训情况时发现,许多地区反映,培训内容单调而且重复,脱离实际。培训对象更希望培训内容多元化,贴近实际,要“听了实用、会用”,而且希望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内容也相应有所侧重,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这样,培训就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在“财政基层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组在浙江、江苏、河北等八个省区内的调查问卷(6500份)分析中,基层财政干部迫切需要提升财会专业知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心理调适、管理沟通等公共知识。可见,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需求趋于多元化,更倾向于解决乡村治理实际问题。同时,在本次对保定市各基层财政人员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培训对象所需培训内容是不同的,如表2

  保定市财政基层培训对象急需培训内容

  

  调查对象

  最急需培训的内容

  乡镇财政干部

  财政资金规范使用规则、财政支农政策、乡镇财政职位与定位、财政项目申报办法

  村干部

  财经法律法规、财政支农政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党风廉政

  农村财务人员

  会计法规及相关政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基础、财政支农政策

  

  由表2可得,目前,保定市各地区乡镇财政干部最急需培训的内容有财政资金规范使用规则、财政支农政策、乡镇财政职位与定位和财政项目申报办法;村干部最急需培训的内容有财经法律法规、财政支农政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党风廉政;农村财务人员最急需培训的内容有会计法规及相关政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基础和财政支农政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乡镇财政干部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和项目的申请和使用,村干部主要侧重于乡村治理方面,农村财务人员则侧重于基本业务知识的获取。

  4.3培训师资要接地气

  在财政基层培训中,师资是整个工作的关键部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师资水平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培训对象的增多,培训需求也不断增多,培训师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调查中发现,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财政干部因其接地气的程度高、能更好地了解培训对象急需解决的切实问题而广受欢迎,财政系统专职教师、大专院校专家教授也比较受欢迎。

  4.4培训方式要灵活化

  好的培训内容需要借助好的培训方式来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基层财务人员。针对农村财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加上乡村干部能够参加培训的时间有限,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宣传片、幻灯片、图片挂图、动画微电影等多措并举的方式进行培训。如图6、图7是对浙江、江苏、河北等八个省区的调研结果分析。

  农村财务人员培训方式喜好统计图

  7 农村财务人员教学手段喜好统计图

  通过对上表进行分析,农村财务人员对于培训手段的需求呈现如下特征:①希望参加短期集中培训的比例高达68.56%;②喜欢面授辅导的比例高达63.17%;③对于培训中采用教学手段期望较高的有:电视宣传片37.6%、传统板书35.9%、教学课件幻灯片33.67%。④希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财政干部作为培训师资的比例高达62.1%

  在对保定市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调研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可多选)和座谈的方式对农村财会人员希望在培训中采用何种培训手段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如表3

  3 保定市财政基层培训对象培训手段喜好调查表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保定市农村财务人员、村干部更加偏好短期集中培训的模式;更喜欢采用面授辅导、案例教学和经验介绍三者相互结合的培训方式,来帮助培训对象更快更透彻地理解培训内容;在教学手段方面,大多数培训课程都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授,但电视宣传片通俗易懂,案例紧贴实际,能够在基层农村迅速传播,宣传作用明显,因受其成本条件制约,多数县没有使用。

  5乡村治理需求下财政基层培训的现存问题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惠农政策更多更实,力度也越来越大,财政和社会投入渠道越来越多,方式也更加灵活。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开展股权投资、股份合作等重大改革举措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为财政基层培训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紧迫感、扩充培训内容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多的任务要求。从提升乡村治理主体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分析2008年以来开展的财政基层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5.1 培训对象范围偏窄

  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以宣传、贯彻和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解决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将对象限定为行政村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出纳等在岗人员,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后的村报账员、代理会计、资金会计(出纳)等人员。虽然之后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扩大到行政村主要领导、村民理财小组成员等,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扩大到其他村民组织及相关人员,但总体上培训对象还是局限于财政支农政策执行者,没有顾及到政策受益人,形成政策的“经手人”垄断,阳光难以普照,群众监督缺位,“小官贪腐”易发多发。这也与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职业农民队伍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举措不相适应,也与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的要求不相适应。

  5.2 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一是培训内容比较单一。培训对象素质低、培训组织难度大是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大多数农村干部、财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欠缺,走上相关岗位的时间长短不一,每个人的政策理论基础差别很大。一年一次的有限培训,难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的专业知识、政策解读,大多数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以“灌输式”教育模式,按照书本直接灌输给培训对象,缺乏案例分析,缺少结合实际的解释,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适应基层工作岗位实际的培训项目还不够多,达到预期目的比较困难。由于有很多的农村干部、财务人员脱离不了农村本职岗位,无法全身心地参加培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培训效果。二是城乡统筹财政作用范围扩大。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客观要求财政基层培训从“支农”政策扩大到“涉农”政策。三是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目标多元、影响因素多样,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人员涉及的政策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培训内容需求不同。仅保定市就既有平原、也有深山,还有水区,加上各类对象的需求,培训内容多元化的需求十分突出。

  5.3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创新性

  基层财政干部培训方式较为单一,传统的“理论+业务知识”的讲授方式占有相当大比例,照本宣科讲授较多,与基层工作实践对接不够,针对性不强,课堂缺乏有效互动,难以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较少采用案例式、调研式等现代培训方式,培训理念不先进,培训方式不灵活,培训效果欠佳。一些地区的培训方式创新因为客观环境不适应另一个地区,难以复制推广。“财政基层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对陕西、四川、浙江、江苏4个省份农村财会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45%的调查对象认为过去的培训理论性太强,42%认为缺乏案例分析,35%认为脱离工作实际,29%认为专业知识太深。也有一些地区受师资、场地和经费等因素所限,财政基层培训时间与农忙时间冲突,无法保持培训连贯性,使培训难以达到目标效果。

  5.4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

  财政基层培训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工作人员变动频繁,导致各县(市)培训基础工作不均衡。相比较而言,人员变动较少的县(市)培训工作比较规范,而人员变动频繁的县级培训工作不够规范。下级人员更换造成工作的不衔接,上级就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力量去指导其工作。对培训工作的指导有待强化,一些地区的培训组织工作还不够科学、规范。应该说,培训设计、培训组织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现在的培训组织管理者队伍远远不能担负乡村治理现代化培训任务。

  5.5政策执行效果反馈缺位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重点之一是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确保投入只增不减,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财政支持政策目标是否准确,落实是否便捷,效果好不好,是否真正有利于乡村治理,需要有完善的反馈机制来反映。目前,财政基层培训主要还是集中于政策的正面宣传、操作讲解,或没有设计政策反问环节,或没能有效汇总学员、师资对政策目标、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没有形成一套自下而上、标准统一、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传导渠道和反馈机制。

   

  6乡村治理需求下财政基层培训的优化对策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财政基层培训工作必须根据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变化、乡村治理的新要求不断跟进,主动适应乡村治理需求,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完善,使财政基层培训更加贴近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进而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和财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乡村治理服务。

  6.1扩大培训对象范围

  中央要求,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体资产所有权关系和乡村传统社会治理资源,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在已经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的地方,开展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探索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为载体,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建立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理顺村务监督机构与其他村级组织的关系,切实发挥村务监督机构作用,落实群众监督权。积极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协商形式,重视吸纳利益相关方、社会组织、驻村单位参加协商。研究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定位及相互关系。在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地区,探索剥离村“两委”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开展实行“政经分开”试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因此,财政基层培训要按照治理主体多元化和人民是国家治理主体的治理理论,适应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要求,对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后农村生产生活主体的变化,以维护农民权益与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应地调整扩大财政基层培训对象范围。

  6.2完善培训内容

  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培训对象的知识水平、地域和年龄差异也逐渐变大,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基层干部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对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等相关政策和资金管理知识需求增多。需要根据乡村治理的新要求、当前财政涉农政策的变化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完善财政基层培训内容。

  6.2.1设置创新型课程

  对照《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当前应优先设置以下方面课程。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是现代国家治理理论。现代国家治理与现代国家、市场经济相对应,更加注重契约精神和协商合作。发挥财政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契约精神、法治意识、适度保障理念和国际视野等现代财政治理理念。

  三是财政涉农改革新举措。包括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方面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推进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相关政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相关政策。

  四是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知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目的是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乡村治理主体应该了解金融知识,善用金融工具。

  6.2.2分层次量身定制恰当内容

  要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财政工作实际,针对多元乡村治理主体不同工作经历、不同层次、不同职类人员涉及的政策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培训内容需求不同的特点,要突出差异性与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安排体现岗位业务差别、学历层次差别、个人兴趣的培训内容,克服培训内容安排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课程的定位上,充分尊重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按需施教、分类培训,“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使培训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水平提高,并能够不断激发培训对象的学习内生动力,切实提升培训效率。借鉴山东省经验,针对当前乡村治理主体的差异化,着重提高课程的创新性,围绕“理论+实践”、“基层+创新”、“案例+工作”组织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现实性,使培训对象通过对乡村治理和财政工作的特点、中心任务和社会背景的整体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方法、情感态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借鉴大同市经验,在使用好财政部编写的统一教材外,结合本地农村财会人员的特点,编写针对性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讲义、手册和补充教材,制作适合本地实际的培训课件,有效改善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

  6.3创新培训方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应坚持以培训效果为导向,积极探索紧跟时代脚步、符合基层干部和村民实际的培训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灵活运用讲授式、课题式、开放式、网络式等教学方式。

  6.3.1开展课题式教学----案例解析式培训

  因历史、地理、人文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纷繁复杂,但不同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其他乡村处理类似问题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培训工作应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积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的培训方式,开展分析讨论,以此提高培训对象的分析鉴别能力,拓宽思路;以课题研讨主题为纽带,在培训对象自主申领的基础上,实行不同专业和岗位培训对象的有机组合。

  除此之外,组织基层财政干部、村干部等在农闲季节,不定期举行一些小型研讨会、案例交流会、外出参观、财务观摩等,便于学员间探讨交流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及时交流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信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采用“边讲边做”的讲授形式,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员学习的参与积极性。

  6.3.2多用开放式培训

  围绕基层干部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结合乡村治理有关培训的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研讨内容。通过理论学习、调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乡村财政干部发现问题、寻求对策等。

  一是采取“现场诊断”式培训。这种培训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在研训员与任课教师的合作下,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严谨、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通过指出课堂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引发教师思考。

  二是采取“集、分”结合式培训。针对村会计、报账员、村干部等不同培训对象开展的分类教学,灵活培训,做到集中与分批分类相结合。例如雄县、安国市、望都县、顺平县等大部分县()采取由乡镇财政所组织本辖区人员,统一安排师资授课的分乡镇培训模式;阜平、唐县、清苑区、满城区等采取由乡镇财政所长带队统一到县()里集中培训的模式。既方便学员就近培训,节约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6.3.3运好网络培训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可以大幅度扩大培训对象覆盖范围,增加培训内容,共享培训资源,提升培训效率,非常适合财政基层培训需要。目前,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5%,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4兆比特每秒(Mbps),农村网民规模增加到1.95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32.3%。建议充分利用财政部的远程教育平台与课件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培训,开发制作慕课、微课等网上新媒体教学电子产品,发挥开放、互联、共享优势,适应财政基层培训大规模、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的特点。

  6.4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过财政基层培训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6.4.1畅通反馈渠道

  财政基层培训直接面对基层一线财政干部和村干部、农村财会人员等乡村治理主体,他们对改革的效果、问题以及老百姓的反应最有发言权。要充分利用培训渠道,坚持敞开大门、群众参与原则,给予培训对象充分发言的权利和自由,调动基层财政人员的参与热情。开通政策执行热线,设立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互动平台,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并定期归类整理、总结上报群众反馈的意见建议。

  6.4.1建立“纵横联合”反馈机制

  以培训管理者为核心,建立“纵横联合”反馈机制。纵向---建立财政部门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反馈机制,为上级提供第一手资料。基层财政部门是政策执行的前沿,政策执行是否存在困难、偏差,是否存在政策遗漏、缺陷等问题,一线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培训加强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调研反馈,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县或区为单位由当地财政基层工作人员定期向上级做培训工作总结报告,全面客观反映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国家改革财政制度、完善财政政策及时有效地提出政策建议。横向---与相关部门紧密结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有关业务科室专业性强的优势,深入挖掘热点、难点政策、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动政策、制度执行过程的修正和财政基层培训的改进,确保政策、制度有效落实。

  6.4.3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

  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对财政政策运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体检”,通过财政基层培训管理系统向上逐级反馈。可由参与培训的高校、社会机构人员组成多元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小组,由其组织开展财政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质量评估,检验政策、制度在乡村治理中产生的效果。

  6.5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

  中国共产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决定着财政干部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财政基层培训工作事关财政改革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制。明确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在财政基层培训中的职责,统一组织管理机构,打造高素质的培训管理者队伍,上下级各司其职,权责到位,形成有人谋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事的工作格局,确保培训工作各项任务和要求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培训工作组织有序、管理高效。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体现对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者的真情关怀,充实培训工作者队伍,加大干部培养力度,拓宽干部成长进步空间;安排专项资金足额保障培训经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系统外培训机构的作用。财政基层培训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议财政部365bet官网的微博加大系统统筹力度和培训规划指导力度,加大培训课程开发、师资挖掘、教材编写并全系统最大化共享。

  7结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金矿”。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全面提高乡村治理相关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建设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对乡村民生事业等公共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广泛开展的财政基层培训,对于提高乡村干部队伍素质能力、落实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规范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财政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财政基层培训要在对象、内容、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财政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http://www.mof.gov.cn/mofhome/bangongting/zhengwuxinxi/diaochayanjiu/201602/t20160218_1760299.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附件下载:

 

  】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网管信箱:mofzwgk@163.com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68551114
京ICP备05002860号